(相关资料图)
原标题:通力“护苗”,让网络空间更加“清朗”
在网民低龄化趋势下,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知网、用网,保护他们免遭网络欺凌、网络诱导的伤害,显得愈加重要和紧迫。在近日举行地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,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牛一兵在介绍2023年“清朗”系列专项行动时表示,将围绕整治任务目标,加大整治力度,更加注重网民关切、更加注重难题破解、更加注重治理创新。同时,针对一些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,要绷紧违规内容高压线、守住平台安全底线、筑牢青少年模式保护防线。
近年来,随着未成年人对网络的依赖不断加强,各种“围猎”未成年人的乱象层出不穷。例如,不法分子借网恋网聊、童星招募、校园借贷等名义实施“隔空猥亵”和诈骗,在社交群圈传播学生欺凌视频和色情引流链接;部分学习类APP违规插入广告营销、游戏链接等内容;个别儿童智能设备存在涉黄涉暴、游戏沉迷、诱导消费等问题。在不良平台和商家的纵容甚至推波助澜下,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底线一次次被突破。这种底线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丧失,意味着未成年人成了被围猎的对象。
互联网世界里,未成年人是最积极、也是最容易被误导的群体之一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敏感又叛逆,热情又盲从,心理不成熟却喜欢假装很成熟。他们缺乏对芜杂信息的判断,却又常以自我为中心,容易将网络上一些“三观不正”的信息奉为圭臬。
数据显示,当下我国未成年人网络普及率已经高于成年群体。据《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》显示,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.91亿,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.8%。作为互联网上的常住民,他们接触到的内容质量是否优良,密切关乎他们的身心健康以及对事物的判断能力。
我们看到,不管是对未成年人的诈骗和诱导,还是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欺凌,抑或是引诱未成年人在网上进行情绪对抗,背后都有不良商家或者平台的影子。他们把未成年人当成一种“卖点”或者“消费吸金群体”,甚至当成传播戾气和情绪对抗的某种载体。在其还未完全成型的世界观上贴上诸多不良标签,让他们在不自知中误入歧途。
如何做到通力“护苗”,考验着社会各方智慧。比如,有关部门加强引导和监管,有关平台加强自律和自查,社会各界加强监督举报和建言献策,都有利于保护未成年网民健康成长。其实,近年来,随着“清朗”行动的不断深入,不管是法律制度的建立完善,还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全链条防护体系构建,成效都已经越来越明显。数据显示,去年,国家网信办组织开展了13项“清朗”专项行动,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5430余万条,处置账号680余万个,下架App、小程序2890余款,解散关闭群组、贴吧26万个,关闭网站7300多家。一直以来,国家网信办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,已经连续三年部署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,严厉打击各类乱象问题,有力遏制了违法违规内容传播势头。
网络空间天朗气清、生态良好是广大网民的共同期待。在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,国家网信办今年“将重点抓好管内容和管平台两方面工作,用好青少年模式这一保护工具,全面强化治理力度,体现保护温度”。我们相信,随着“清朗”行动持续开展,网络环境终将风清气正,广大未成年人定能沐浴阳光、健康成长。(陆玄同)
标签:
X 关闭
X 关闭